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未来我国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科学技术创新与建设美丽中国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而建设美丽中国又为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只有协同推进绿色科学技术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当今时代,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一直增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ECO退化等问题日渐突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而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传统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能源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绿色科学技术创新通过开发和应用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压力。以钢铁行业为例,传统的钢铁生产的全部过程能耗高、污染重。通过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开发出了先进的炼铁、炼钢工艺,如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转炉烟气除尘技术等,不仅提高了钢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大幅度的降低了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了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绿色科学技术创新能够促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推动经济结构向更加绿色、高效、智能的方向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据统计,2024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成为全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引领者。这充分说明了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绿色科学技术创新获得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广阔发展舞台,促使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不断拓展与深化。
从宏观层面来看,美丽中国建设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与价值追求,为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美丽中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与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绿色科学技术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突破,而是要从系统的方面出发,考虑技术与自然环境、社会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进行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时,一定要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和系统思维能力,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起来,以实现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的全方位发展。
从中观层面分析,美丽中国建设所涉及的众多领域和产业,为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实践平台。在城市建设领域,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可提升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在城市生活领域,智能交通技术通过优化交通流量、提高交通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在农业领域,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可以推动生态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通过生物防治、有机肥料应用等技术方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精准农业技术则利用卫星定位、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从微观层面而言,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关注,为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形成了强大的压力。随着时下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步的提升,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渐增长。这促使企业加大在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政府和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步的提升,也对企业的环境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遵守环保法规、提升社会形象,必须积极投身于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开发和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以减少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市场需求和社会压力相互作用形成了推动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促使科研人员与企业不断探索、实践新的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和绿色商业模式。
绿色科学技术创新与建设美丽中国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为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比较有效措施。
一是加强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政府应制定明确的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明确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形成推动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制定更加系统、协同、可操作的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绿色科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环节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财政资金分配的方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绿色科技项目实施;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产业基金,为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此外,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执行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政策对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二是构建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的协同创新体系。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开展绿色研发技术和应用示范项目,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提高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的整体效能。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绿色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讨研究,为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企业应加大在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发,加速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三是强化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的人才教育培训和引进。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加大绿色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力度,优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设置,增设绿色科技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相关知识又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的教育方法的理念和教育学生的方式,联合培养国际化绿色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此外,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绿色科学技术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为我国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国内的绿色科学技术创新人才,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作者:张博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明辉,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产品介绍